2024-11-18 14:19:27来源: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阅读:132次
11月15日下午,中华医学会第31次放射学学术大会医工交叉工作组学术活动顺利召开。此次活动由医工交叉工作组组长、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朱文珍教授主持。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秘书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萧毅教授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致辞,对各位委员在医工交叉融合领域所展现的突出成果与无私奉献表达了诚挚的感谢。
会上,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的田捷教授以“医工交叉:影像医学临床应用的革新引擎”为题,深入阐述了医工交叉合作在解决临床难题、推动科研成果转化及发表高质量临床文章方面的独特优势与显著成效,强调了这种创新合作模式对于实现共赢的深远意义。朱文珍教授则引领我们走进了多核磁共振代谢成像在脑部研究的神秘殿堂。她详细介绍了钠磷氘等多核元素成像等前沿技术的创新与挑战,如何从分子层面精准捕捉脑部疾病的代谢变化,为临床诊断与治疗的进步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此外,北京大学的高家红教授带来了题为“无液氦脑磁图:神经精神疾病诊断的新纪元”的精彩报告,为我们揭示了这一新兴工具在神经精神疾病诊断中的巨大潜力与广阔前景。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的赵世华教授将医工结合的理念成功应用于心血管疾病的研究中,推动了心血管影像学在诊断领域的重大突破。上海科技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的沈定刚教授则以“AI in Fetal Brain MRI:开启全寿命脑健康研究的新篇章”为题,展示了人工智能在胎儿脑磁共振成像中的创新应用,进一步拓宽了人工智能的研究领域。除此之外,徐辉雄教授分享了超声医学的前沿进展,郑卓肇教授探讨了超材料磁共振影像增强器及其在临床中的应用,王鹤教授进行了脑血管病磁共振影像的定量分析研究,王杰教授聚焦于精神疾病的影像学研究、展示了医工交叉的前沿技术,王梅云教授畅谈了自己在医学影像人工智能研究中的深刻体会,廖伟华教授则就需求驱动的影像及介入诊疗剂研究进行了深入探讨。
此次讲座内容丰富多彩,高瞻远瞩,为影像诊断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工科技术的不断革新与临床问题的紧密结合,促进了新的影像技术的诞生与发展,为临床疾病的高质量诊断提供了更加先进、更加精准的工具。这些前沿、高端、专业的讲座内容吸引了众多听众,大家纷纷表示受益匪浅、收获满满。
在随后的经验交流与合作讨论会上,各位参会委员更是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详细介绍了各自的科研方向与研究成果,为后续医工交叉合作的深入开展提供了宝贵的契机与平台。此次盛会不仅促进了工作组内的学术交流与合作,更为医工交叉领域的蓬勃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与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