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6-01 15:00:42来源:中国循环杂志阅读:171次
张宇清
在高血压防治中,我们往往重视高危人群(已出现高血压并发症的人),对这些人采取了控制血压及综合干预危险因素等措施。
然而,非洛地平降低事件(FEVER)研究提示,高血压治疗存在“天花板效应”,即治疗高危患者的获益相对较小,而危险性较低的患者才能从治疗中能获得更大的益处,因此,对有高血压患者的治疗应及早开始。
为扭转这一局面,应由目前仅重视高危人群的策略,转变到加强高血压早期低危患者的检出和干预策略,包括潜在的靶器官损害检出和干预,并进行全面危险因素管理。
现阶段,可借鉴发达国家经验,适应转化医学的时代要求,以大医院为骨干,与社区相结合,建立新型的高血压中心,即高血压及血管性疾病的研究、治疗、预防及继续教育的综合体,涉及到社区、门诊、病房患者的管理,同时包括临床、基础和流行病学研究。
来源:张宇清. 我国高血压防治干预策略转型的必要性——FEVER研究及亚组分析的启示. 中国循环杂志. 2013,28: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