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资讯 大咖专访 求职招聘

何耀:中年发福明显增加心血管和死亡风险

2014-08-08 01:56:35来源:中国循环杂志阅读:36次

解放军总医院流行病学教研室何耀教授的团队在一个随访35 年的人群队列中研究了不同经济发展时期BMI 及其动态变化对我国中老年人群中心脑血管疾病(CVD)死亡和总死亡的影响。

研究者以西安某企业40 岁以上职工1976 年(改革开放前)进行健康体检的人群为研究对象,1994 年(改革开放中期)对上述人群再次进行了调查和体检,对其中符合要求和数据完整的1494 人(男961,女533)一直随访至2011 年。

研究采用队列设计,用18 年(1976 至1994)观察转型期体重及相关指标的变化,随访和观察其后的17 年间(1994 至2011)上述变化的健康结局。终点事件包括CVD(冠心病和脑卒中)死亡和总死亡。

主要的研究结果显示:(1)该人群1976 年至1994 年18 年间的体重超重(BMI ≥ 25.0 kg/m2)率增长了3倍(由9.2%增至27.8%)。

(2)1976 年测量的个体BMI 与CVD 和总死亡均呈负相关,即较高的BMI是CVD 及总死亡的保护因素;如按WHO亚太区标准将BMI(kg/m2)分组:<18.5 kg/m2偏瘦,18.5~22.9 kg/m2正常,23.0~24.9 kg/m2超重,≥ 25.0 kg/m2肥胖。

以正常体重为参照组,各组与相关死亡的RR 值曲线呈倒J 型,为典型的发展中国家模式。而该人群1994 年测量的个体BMI 与CVD 和总死亡呈正相关,即较高的BMI是CVD 及总死亡的危险因素,上述曲线呈U 型相关,近似为发达国家的模式。

(3)如将两个时间点(1976 和1994)的个体BMI 值按WHO 通用标准分组:BMI <18.5 kg/m2偏瘦,18.5~24.9 kg/m2正常,≥ 25.0 kg/m2超重分为以下四组,即18年转型期体重维持正常组(1976 年和1994 年均为正常体重),增重组(1976年体重正常,1994年为超重)、减重组(1976年超重,1994 年为体重正常)和持续超重组(1976 年和1994 年均为超重)。

与转型期体重维持正常组相比,增重组的CVD 死亡风险增加239%,总死亡风险增加42%;减重组的CVD风险增加13%,总死亡风险增加37%;而持续超重组的CVD 及总死亡风险增加更为明显,分别为302% 和80%。提示我国人群中,中年时期增重和持续超重可明显增加CVD 和总死亡的风险。

该研究的科学意义在于BMI 作为人群营养状况的标志物之一,在不同国家、不同年代、不同经济发展时期的意义和作用不同,既往的单点测量数据(仅有基线)研究及其Meta分析,不能真实反映BMI 及其变化的真正病因学意义。

其重要的公共卫生学意义是,体重指数在我国人群中的病因学角色在不到二十年的经济转型期间,就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从有益到有害);“中年发福”的健康危害应引起公众的足够重视,而持续超重者的CVD 和总死亡风险更高,提示生命全程都应重视体重的控制。其结果对经济快速转型期的发展中国家如何尽快遏制新发危险因素(肥胖)的快速增长,避免重蹈西方发达国家的覆辙的警示意义可能更大。

备案号:京ICP备11011505号-33 版权:北京美迪康信息咨询有限公司
An error has occurred. This application may no longer respond until reloaded. Reloa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