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8-12 16:32:33来源:中国循环杂志阅读:37次
“由于种族差异,亚洲主动脉瓣狭窄患者主动脉环更为纤小且情况更为复杂,因此在进行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I)术要更为谨慎。另外,‘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成功的TAVI术离不开每一位参与其中的心脏团队的成员,而适宜的培训加上每位成员的努力,就会最大程度使手术完善、患者受益。”来自日本东京帝京大学医学部的Yusuke Watanabe 教授在介绍心脏团队建设时如是指出。
自2002 年第一例TAVI手术问世至今短短10 余年,由于其创伤较小,恢复较快,目前已快速发展为外科主动脉瓣置换术(SAVR)高危患者可以选择的一种新型微创治疗手段。
Yusuke 首先从已经发表的PREVAIL 日本试验谈起。这项研究表明,在高危患者行TAVI术成功率(91.9%)和术后30 天死亡率(8.1%)都与其他中心相似,但与经股动脉途径相比,经心尖途径接受手术患者随访半年时死亡率是前者近4倍之高,再住院率、脑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等均显著高于前者3倍左右。而这种较高的死亡率无关于患者美国心胸外科学会(STS)评分和EuroSCORE 评分。
为了进一步分析原因,Yusuke又介绍了法国Paris-Sud心血管研究所(ICPS)的TAVI发展历程,以及日、法两国患者主动脉计算机断层成像(CT)特点的比较。
从ICPS 2006年~2012年TAVI术后30天死亡率相关数据来看,2009年前有所波动,但2009年后整体死亡率就明显下降,尽管还有个别临床问题仍然存在。这可能提示,术者的学习曲线和团队合作对死亡率的下降较有影响。
另外,相对比日、法两国患者主动脉CT 表现发现,日本患者主动脉环非常小且情况复杂,梗阻或破裂风险较高,尤其是女性。之前也有研究表明,体型较小的主动脉狭窄患者TAVI 术后血管并发症较高。
Yusuke 还介绍了他们医院TAVI 进行的情况,强调每一例成功的TAVI术后必有一支不断学习的、通力协作的心脏团队。(卢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