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9-04 10:22:43来源:中国循环杂志阅读:45次
心脏机械瓣膜虽极大地改善了瓣膜病女性们的生活质量,但来自荷兰的ROPAC研究表明,如果患者怀孕生子还是面临较高风险。
研究显示,置入心脏机械瓣膜的妊娠女性,1.4%发生死亡,15.6%在妊娠不足24周即发生流产,还有2.8%在24周后流产,23%发生出血事件,6.1%发生血栓事件。总体而言,无事件活产率仅58%,远低于其他妊娠的心脏病女性(78%)和无心脏疾病者(>90%)。
此外,研究者发现,在妊娠<14周前,应用维生素K拮抗剂较肝素抗凝会成倍增加妊娠晚期胎儿死亡率。
“本身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对于妊娠引起的血流动力学变化较难承受,就置入心脏机械瓣膜的女性而言,还必须接受抗凝治疗,而这势必又会增加出血风险。可以说,没有哪种抗凝治疗方案被证实最为安全。临床医生首先应告知这类患者妊娠的风险性,甚至在瓣膜置换时,就应告知其瓣膜种类相关妊娠风险。在治疗上也尽可能个体化。”研究者说。
ROPAC研究共纳入3500位罹患器质性心脏病、主动脉病变或肺动脉高压的妊娠女性,其中212位置入了心脏机械瓣膜。
其中,在妊娠的3个阶段(<14周、14~36周、36周至分娩),43%的女性分别应用肝素-维生素K拮抗剂-肝素抗凝方案;21%的女性,三个阶段均应用肝素抗凝;不到20%的女性前两个阶段应用维生素K拮抗剂,最后再用肝素抗凝。而后者较前两种抗凝方案妊娠晚期胎儿死亡率增加5倍,但出血或血栓并发症并无差异。
来源:Medscape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