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9-24 16:10:14来源:中国循环杂志阅读:71次
女性,50 岁,患者因风湿性瓣膜病二尖瓣及主动脉瓣病变于2007-06住我院行二尖瓣和主动脉瓣机械瓣替换术,手术顺利,于2007-06-20出院。
患者术后未再出现胸闷气短,出院后当日开始出现咽痛伴低热,体温最高37.8℃,就诊于某医院,疑为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予用头孢哌酮,两天后加用克林霉素。
2007-06-25晨6:00 突然出现肢体抽搐,呼之不应,血压测不到,下颌式呼吸。心电图示心室颤动,予以非同步除颤两次,简易呼吸器辅以通气,多次肾上腺素、阿托品静脉注射,多巴胺调至7μg/(min·kg),10min后转为心房颤动。随后再次出现心室颤动,呼吸停止,转复后以5% 碳酸氢钠250ml静脉滴注。胺碘酮150mg 静脉注射后,继以1mg/(min·kg)维持泵入。7:10 患者生命体征平稳,但神志未恢复,轻度躁动,予地塞米松,甘露醇减轻脑水肿,约3 h后神志恢复。当日夜患者出现两次持续室性心动过速,同步200 瓦·秒转复,又发作3 次短阵室性心动过速,自行转复,06-26晨心电图Q-T间期延长,考虑不排除药物所致,停用胺碘酮(累计量1 000mg),为进一步诊治转我院。
于06-2617:30在急诊监测示短阵室性心动过速,逸搏心律,Q-T 间期长达0.92s,予用异丙肾上腺素,安装临时起搏器。术中突然发作尖端扭转性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意识丧失,予用非同步200 瓦·秒转复一次,转为交界区心律,心率50 次/分,18:10安装好起搏器,起搏频率80次/分,收入病房。
既往史:20 年前在本院诊断为风湿性瓣膜性心脏病,无烟酒嗜好,24岁结婚,生男一名,爱人及子健康,月经正常,父母健在。
入院查体:体温35.5℃,脉搏81 次/ 分,呼吸20 次/ 分,血压100/60mmHg(1mmHg=0.133kPa),发育正常,营养良好,神志清楚,无病容,咽不充血,扁桃腺不大,前胸有一长约10 cm手术疤痕。心脏浊音界不大,机械瓣心音,无杂音,心律齐,心率81 次/分,A2>P2,两肺未闻啰音。腹平软,肝脾未及,两下肢不肿,生理反射正常,未引出病理反射。
安装临时起搏器之后,未再发生室性心动过速和心室颤动。07-03停用多巴胺,将起搏频率调慢到70 次/ 分,起搏心率与自主心率交替出现。07-05起搏器感知不良停用,心律不齐为心房颤动,07-09转成窦性心律,Q-T 间期已逐渐缩短至0.40s,心律、血压平稳。住院后体温正常,血培养阴性,超声心动图检查未发现植入机械瓣膜和心内膜有赘生物。无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证据,于2007-07-13出院。
文献上偶有克林霉素引起心律失常的报道。包括继发于Q-T 间期延长、严重室性心律失常和房室传导阻滞。本例患者在加服克林霉素后,突发心室颤动,未发现低血钾,考虑是药物所致,以克林霉素可能性大,又加用胺碘酮,频发严重室性心律失常。转至本院急诊时,Q-T 间期长达0.92s,甚为罕见,是克林霉素与胺碘酮对Q-T 间期延长作用叠加的结果。安装临时起搏器后,起搏心率在80次/分,未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无室性心律失常发作。
故药物治疗时,不应同时使用有类似副作用的药物,以免副作用叠加,导致更严重的影响。
来源:中国循环杂志,2014,29:5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