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1-06 15:54:16来源:中国循环杂志阅读:42次
虽然中国的太空计划蓬勃发展,虽然在基因测序领域也独秀于林……,但中国还是透露出隐约不安:中国并没有从大量的科研经费投资中获得预想中的收益。
细究原因,导致科学领域功率低下的一是研究项目重叠,二是研究人员素质还需提升。虽然,这些科研人员都是10多年被作为中国最好的人才被挑选出来的,但如今却已成为重负。
此外,让人担忧的就是科研经费的非正常去向。近些日子,中国最负盛名的一些大学的研究人员被指控滥用了研究经费,并有两名挪用者被判处了十年监禁。
这些问题的暴露,也使得中国务必将围绕科研项目、科研经费、科研人员来个大刀阔斧的改革。
如何监管和高效化利用科研经费是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中国已经对此打算严加管控,未来也许会更为大胆的改革措施,而这一改革也必将推动对研究项目和科研人员的评估。
长期以来一些批评人士就认为,小额经费审批严格,而大型经费却很少或根本没有经受审查。上周,中国的财政部和科技部就宣布,将共同努力彻底改变竞争性研究经费的分配方式。
在中国试图丢弃任人唯亲和拉小团体的经费系统之时,研究的评估也是一个尤为紧急的问题。如何能够推动真正创新的、可行的研究项目,而遏制住那些既非原创又不可行的科学研究?这并非是一个新问题。政策制定者和全球科学界的领导者都在尽力解决这些问题。在上周由Nature共同主办的上海研究考核与评估会议上再次讨论了这一主题。
不论如何,中国已经开始对其科研体制进行动刀了。可以想象到,科学的有效的中国核心竞争经费系统改革一旦启动,不仅让中国的科研跑上快车道,而且对于流于海外的科学家回国的速率、外国科学家对中国科研人才吸引政策的兴趣都会产生一定影响。那么,又会产生一个诱人的新问题:中国的科研影响力能否以及何时将超越美国?
来源:改编自生物3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