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1-13 13:57:42来源:中国循环杂志阅读:39次
提前降临的事物,不一定都美好,比如疾病。但不幸的是,虽然同在一个地球,中国人脑卒中的发生就比美国人整整早了10年,一个平均发病年龄为63岁,而另一个为73岁。但一切来得并非没有缘由。
比会生活:从“吃得太咸” 到“动得太少”
高血压是脑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在美国控制率已达50%,而中国只有10%左右。
“中国人吃的太咸了,美国人每天人均吃盐3.2克,而且为了预防心脑血管突发事件,他们还要把盐减掉10%。而我们现在是12克,中国人高血压现象非常严重,老百姓的盐减不下来是个重要问题。”国家卫生计生委脑卒中防治工程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王陇德说。
吸烟也是一个可以预防的重要风险因素,殊不论大众,就医生群体而言,美国医生吸烟率只有3%,而中国医生吸烟率有40%之多。
除此之外,没能让自己动起来,也是国人的通病。“我们国家积极参与体育锻炼的也就10%左右,而且这10%还多是退了休的老头儿、老太太。相对而言,年富力强的中年人却很缺乏运动。”王陇德说。
他特别强调,正是每一个危险因素都未能积极控制,才积少成多,导致发病年龄越来越提前,以至于较多行业翘楚在风华正茂时生命戛然而止。
他呼吁,防控脑卒中要全社会都“动起来”,尤其是临床医生,让广大公众,特别是中年人群,了解并学会如何控制危险因素。
比防控:医生匮乏,体系薄弱
美国脑卒中之所以控制较好,一则从上世纪50年代就开始采取了许多心脑血管疾病防控措施,二来防控体系也较为完善。
在美国,70%的家庭医生、社区医生活跃在每家每户,不仅仅看病,还主动给所服务的家庭提供保健咨询。平均而言,每1000个美国人,就有4~5个家庭医生来维护健康;而在中国,医生捉襟见肘,每1000个中国人,仅仅有0.085位医生忙碌地为其服务。
此外,中国也有中国的独有国情。就脑卒中而言,大部分都是缺血性脑卒中,减低病死率、减少伤残最重要的就是及时就医、及时溶栓。但溶栓是有窗口期的,如果能控制在4个半小时之内溶栓,就会极大地减轻伤残的可能和程度。而在中国,许多脑卒中患者就诊的第一时间是在区县,但区县防治能力还有待大幅提升。
王陇德认为,发展基层医疗机构、调动社区医生的积极性,对提升这一级防控能力很重要。此外,康复也是防治脑卒中体系重要的一部分。在基层医院能够把康复和预防、治疗结合起来,形成有机系统也有待时日。
来源:改编自“新华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