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1-29 14:08:22来源:中国循环杂志阅读:39次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郭继鸿教授深入浅出地给与会者介绍了最新的心电学的进展。他认为,这些新技术,随着广泛应用和积累,将会更准确地、更有效地推动临床实践。
郭继鸿教授
Holter检测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新技术
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SAS)是临床上常见的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可增加心律失常、高血压,甚至呼吸衰竭和猝死的风险。但由于SAS于睡眠时发病,常被忽视而未能及时发现,部分患者发现时,已经较晚。另外,虽然诊断的金标准为多导睡眠图(PSG),但需入院进行且检查费用较高,并不利于人群筛查。因此目前迫切需要一种简单、价廉的方法进行SAS筛查。
第一代Holter初筛SAS技术虽让人振奋,但随着研究的进展发现,部分患者SAS发生时,心率趋势图有规律地呈现波峰、波谷的特征,即心率周期性加快及减慢,但也
有患者无此周期性变化。因此使用单一的心率周期性变化的指标初筛SAS,将有较多患者漏检。
之后改进的DMS EGRT技术,可以通过Holter记录器,准确同步记录与提取动态心电图与呼吸波。这种新技术可清晰看到SAS发作时的片段:2种指标(波峰、波谷与呼吸波)相互佐证,提高了初筛准确率。而且,采用这种图形初筛,临床操作者易于理解与学习。
郭继鸿教授指出,广泛应用这种DMS第二代Holter初筛技术,并积累病例,将积极推这一新技术的发展,进一步促进其准确率和实用性。
体表三维标测:心电学又一里程碑
心律失常种类的增多,使得体表心电图及传统的腔内二维标测技术已不能满足治疗上的需求,新的腔内三维标测技术的问世已成为必然。
腔内三维标测技术,通过接触式或非接触式心内膜标测电极经周围血管进入体内,再经推送放置在特定心腔进行心内膜心电活动的采样,从而广泛采集心内膜心电信号,构建三维电解剖模型。从而揭示心室内激动顺序,确定心律失常的局灶性机制,确定心动过速的大折返机制,确定局部折返性房速机制,证实特殊心律失常类型,以及揭示器质性心脏病心电功能的病理改变,最终对心律失常做出直视而精确的“立体三维诊断”,并指导消融治疗。
其中,在确定心律失常的局灶性机制方面,常用于房速、室早、室速等心律失常发生机制的判断,需确定心动过速或心律失常是局灶性还是折返性,标测时间段<心动过速周长的50%,提示为局灶机制。
近10年来,体表三维标测技术逐渐崛起,从设想到实践,从最初的尝试到技术的提高与完善,历经10年,这项技术已日臻完善,并越来越广泛地用于临床。体表三维标测具有不可比拟的优点,首先诊断信息量的广泛而丰富,如可诊断心律失常起源部位,可确定激动传导的方向、顺序和特征。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还可诊断源于心外膜的心律失常。
此外,体表三维标测对那些不规律发生或非持续性心律失常的诊断更具优势。而且研究表明,体表三维标测与有创的腔内标测符合率较高,确定的消融靶点也十分精确。此外,也明显优于体表心电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