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2-17 23:09:32来源:中国循环杂志阅读:46次
蜷在沙发,看着手里足以让自己赤贫的5位数账单,Rechel Leow陷入了沉思。
这是1年前Rechel的一个生活镜头。那时在美国哈佛大学攻读博士后学位的她,不久前刚经历了一场可怕的滑雪事故。脑震荡,脑出血,之后急诊入院后世界级神经科专家的关护,就产生了这样一张5位数的账单。不过,5位数连个位数都不要她自己掏腰包,因为哈佛大学遵照美国相关医疗保险制度全部买了单。
思绪又把Rechel拉回到11年前,那时年轻的她还在英国求学。她忍不住摸了摸右下腹,那里有一道难看的吉他状瘢痕。彼时,她在半昏迷中被送入急诊手术。阑尾破裂、术后感染,好在最后平安出院。值得一提的是,英国国民卫生保健(NHS)在此送上了贴心的服务——全部免费。
沉思,接着沉思。两次不同的医疗经历,使得当前在英国剑桥大学历史系供职的她,陷入了更深的思考。
她认为,一个国家,如果把医疗健康全部拱手于利益驱动的保险公司,绝对是让人摇头的。因为那样会产生灾难性的后果。而这在目前已经形成了共识,国家干预还是很重要的。
但就美国提供的医疗保险制度,又让她有点心寒,她觉得目前这种制度仅仅向富人和一些无忧的雇员开了一扇门。虽然,美国也整日嚷嚷着医改,但转变之路还是遥遥。她觉得,美国的医疗改革在当前也不过是不同党派间的心理战而已,“政府接管”、“公费医疗”等字眼也只是政客利用炒作的工具。
难道让更多人享有医疗福利就那么艰难?当她翻到《20世纪中国医疗的变迁》一书时,忽有所悟。她觉得中美两国就医疗保健方面有很多可比之处,而且,中国的过去和现在也给美国提供了很多经验教训。
让Rechel忽有所悟的书
喷薄
在这部书中,作者认为中国医疗服务状态最佳的时候,非20世纪初期,也非文化大革命后到改革开放后,而1949年~1960年这个阶段反而让人有所咀嚼。
1949年,中国人民共和国刚刚成立。从那个时候开始,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什么天花、鼠疫、霍乱之流,统统被消灭了。就连血吸虫病,都随着毛泽东兴起的群众运动一度控制。
此外,在1949年~1960年,政府兴办的大大小小公立医院如雨后春笋般全面开花,官方数据显示增加了140%。这种渗透到人民公社中的合作医疗系统,也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了可靠的医疗保障。其中,深深扎根在基层的“赤脚医生”就成了那个时期显著的标签。
扎根基层的赤脚医生
不过这本书的作者也指出,过度夸大毛时代的医疗保健成就也是不合适的,因为这其中还夹杂了很多政治上的因素。不过这也提示,仅仅依靠领导人对公共卫生的热情来构建理想的医疗体制还是有所限制的,因为这种热情毕竟会淡化的。
另外,从理性角度而言,那个时候中国在公众健康卫生的政策制定上也不断出现纰漏。首先,在1957年前,由于社会学和心理学被认为是资产阶级的科学,从而在大学遭禁。国外学者认为,这种上层思想体系的缺乏,影响了公众对医学和医疗的态度,影响了公众的心理健康。
其次,让人最为感叹的是,在20世纪50年代时,国际社会就对烟草大声喊打,而中国却置若罔闻,并将烟草行业国有化,鼓励烟草消费。而这无疑为今后沉重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负担加了很重的筹码。
回归
毛时代结束后,进入上世纪80年代,中国在邓小平的领导下进入了改革开放,医疗体系也随之波及。原有的国有化医疗体系崩解,卫生保健和其他医疗卫生服务财政拨款大幅下降。
这种变革的负效应之后逐渐凸显。让中国老百姓最为敏感的无疑是自己的腰包,由于自付费比例较高,很多患者因病致贫。此外城乡医疗保健水平差距史无前例地拉大,如在2004年,农村地区孕产妇和婴儿的死亡率要比城市地区高3倍。
有幸的是,上世纪90年代末,中国已经逐渐认识这些问题,也开始着手进行改变,比如意图采取医疗资源重新分配,做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控制药品价格,提高公立医院利用率等,实现2020年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
记得曾有一句话“明天,你醒了,就是一个新的世界”,《20世纪中国医疗的变迁》的作者也对中国医疗的明天很看好。这种信心也感染了Rechel,她认为,中国的一举一动也许也为美国提供了医疗改革的模式,良好的政治意愿和举措还是会下出美好的蛋的。
来源:
Rachel Leow.China's health transitions.Lancet,2014, 384(9945):738-739.
转载:请标明来自“中国循环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