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2-22 23:22:25来源:中国循环杂志阅读:17次
JACC介入子刊主编Spencer B. King可谓中国人的老朋友了。他在1987年就来过中国,之后就一直穿梭在中美两地。
他在他主编的刊物上的编者寄语(editor’s page)中说,“在2014年,我更惊讶于中国速度。”该文的题目为“中国研究,从模仿到创新”。
中国开展临床研究有独特优势
他说,街头的中山装变化为巴黎时装,自行车和人力车变换为奔驰和玛莎拉蒂已没有什么稀罕了。
而器械的升级让人目不暇接,1987年中国还没几个导管室,器械陈旧老化,但今天已经大变样,“阜外医院已经有16个导管室,明年就会有25个导管室了”
中国研究的满地开花更让人心动。Spencer所到之处,中国学者介绍的各种动物实验、大规模随机对照研究也让他赞叹不已。
他认为,在临床研究领域,各种综述,不管是否是荟萃分析,在未来都会让路给原创性研究。对于中国医生而言,发表高质量的论文,90%之多在于研究的质量,而不到10%的成分在于论文的写作。
中国已不复“吴下阿蒙”
中国医生也已经意识到这点,“忘掉荟萃分析吧,只做好自己的研究”,就是一位有见识的资深中国学者给Spencer留下印象最深的话。
他认为,数年前,中国的研究项目还相对不太成熟,但随着逐年的沉淀和发展,中国已不复“吴下阿蒙”。不仅一些与主要国际组织如牛津大学等合作的大规模研究周密展开,地方性有专长的研究也做得如火如荼。
另外,Spencer也看到了在中国开展临床研究的独特优势。一是,在中国患者从来都不少,而之前耳闻的患者如何不愿意参加临床试验云云,到如今似乎也已经不存在了。此外,一些全国范围内的、较大规模的注册研究也发展较快。
他认为,较多患者参与的研究,也是更能明确锁定的较多临床问题的机会。但临床研究也是需要“砸钱”的,而就世界范围内,这种支持也多来自企业赞助。他认为,这些注册研究的优势,在中国或许会随着政府对临床研究财政拨款增多而更加扩大化。
此外,对于初步发展注册研究的中国,他也认为,美国国家心血管病注册研究数据库的建立、发展、维护等都可为中国所参照。
从亦步亦趋模仿到创新
Spencer非常看好中国的心血管病研究,他也希望中国在科学研究的快速发展能够刺激其他具备较好研究能力的国家充分投资于生物医学研究。因为埃博拉疫情已经凸显了生物医学研究投入的不足。
他看到,在中国无论是临床研究还是医疗设备的发展,都已正“从亦步亦趋地模仿逐渐转变为创新”。
就中国医学的最新进展,Spencer表示他将在世界级顶级杂志中等待最终结果。
来源:Spencer B. King III. Research in China From Imitation to Innovation.JACC Cardiovasc Interv, 2014,7(12): 1460-1461.
转载:请标明“中国循环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