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1-23 22:14:51来源:中国循环杂志阅读:23次
大血管病变(包括心脑血管病变、下肢血管病变)是2 型糖尿病的并发症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已成为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据统计,2 型糖尿病患者最终约有75% 死于心脑血管疾病。因此,及早发现大血管结构和功能的病变,并进行及时、有效的干预,预防靶器官损害及致死性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是改善2 型糖尿病患者预后的重要措施。
那么,如何筛查早期大血管病变呢?2014年,中国医师协会内分泌代谢科医师分会会长、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宁光教授领导专家组,撰写了《2 型糖尿病早期大血管病变无创性检查的专家共识》(以下简称共识),发表在我刊。
共识指出,无创性血管检查包括评估血管的结构与功能。目前,评价血管结构的方法主要包括:①使用超声成像、CT、磁共振成像等影像学手段检测某个动脉的管壁内中膜厚度和粥样斑块形成情况;②通过测量上臂与踝部血压,计算踝臂血压指数即ABI,评估下肢动脉血管的开放情况。评价血管功能的方法主要有:①心电图运动试验(EET);②血管内皮舒张功能(FMD);③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PWV);④其他:通过进行脉搏波波形分析,计算反射波增强指数(AI)及使用超声成像手段,直接检测某个特定动脉管壁的可扩张性和顺应性。
颈动脉内中膜厚度与斑块
根据2007 年欧洲高血压治疗指南,颈总动脉内中膜(CIMT)>0.9 mm 确定为内中膜增厚。动脉硬化斑块的判定标准:血管纵行扫描及横断面扫描时,均可见该位置存在突入管腔的回声结构、或突入管腔的血流异常缺损,或局部IMT≥1.3 mm。荟萃分析显示,CIMT每增加0.1 mm,冠心病发病风险增加15%,脑卒中的发病风险增加17%。
冠状动脉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
以多层螺旋CT 为代表的冠状动脉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CTA)是目前发展最快的评估冠状动脉病变的无创影像技术。冠状动脉CTA具有较高的阴性预测值,可使部分患者免于有创性的冠状动脉造影。凡是冠脉管腔狭窄程度超过50%认为存在有意义狭窄。推荐在心电图运动试验等其他无创性检查提示可能存在潜在的心肌缺血和大动脉粥样硬化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使用双源螺旋CT。
踝臂指数
ABI是指胫后动脉或足背动脉的收缩压与肱动脉收缩压的比值,是临床上早期诊断下肢阻塞性疾病的常用手段。ABI<0.90为异常:ABI在0.41~0.90时表明血流轻到中度减少,ABI ≤0.40 时,血流严重减少。ABI值明显减低表明患者发生静息痛、缺血性溃疡或坏疽的风险显著增加。与1.0<ABI≤1.4 相比,0.41<ABI≤ 0.90 的心血管事件死亡率增加1.585 倍,ABI≤0.40的患者则增加4.443 倍。ABI有助于预测肢体存活、伤口愈合和心血管事件等。
趾臂指数
许多2 型糖尿病病程较长的患者,因为血管中层的钙化,下肢动脉僵硬,ABI 值异常升高(>1.3),或测得的下肢收缩压异常升高。此时应通过测定趾收缩压和趾臂指数(TBI)进行下肢动脉疾病的诊断。TBI是评价下肢动脉到脚趾末梢动脉的血流状态的敏感指标,TBI= 脚趾的收缩压/上臂的收缩压。TBI<0.7 即可诊断下肢动脉疾病。
心电图运动试验
目前采用最多的是运动平板试验。阳性结果判定:在R 波占优势的导联,运动中或运动后QRS 波群后至少60~80 msST 段水平或下斜压低≥ 0.1mV,运动前原有ST 段下移者,应在原有基础上再下移≥ 0.1 mV;无病理性Q 波导联在运动中或运动后出现ST 段弓背向上抬高≥ 0.1 mV;运动中出现典型心绞痛;运动中血压下降超过10 mmHg或伴全身反应,如低血压休克者。该检查价格低廉、易于管理,推荐用于所有2型糖尿病患者冠心病的早期诊断及心功能的监测。
血管内皮舒张功能
近年临床应用血流介导肱动脉血管扩张试验,作为判断血管内皮功能的无创性方法。仪器通过超声波回音法检测前臂动脉血管受到压迫且瞬间释放后血管的扩张情况,得到血管内径扩张率,正常值为10%~20%。FMD 越大,表示受检的血管越富有弹性,是健康的血管。当血管内皮功能低下时,其扩张功能变差,可预警潜在心血管疾病的危险。
脉搏波传导速度
PWV 作为患动脉粥样硬化或冠状动脉硬化性疾病的评估指标,可独立预测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和死亡。PWV 能够很好地反映大动脉僵硬度,是评价主动脉硬度的经典指标。PWV 测定适用于所有2 型糖尿病患者的早期大血管病变筛查,推荐定期检查。
来源:中国医师协会内分泌代谢科医师分会. 2 型糖尿病早期大血管病变无创性检查的专家共识. 中国循环杂志, 2014, 29: 167-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