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2-02 22:03:34来源:中国循环杂志阅读:29次
从1977年全世界第一例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成功开展到如今,介入治疗已被广泛推广,但一系列临床问题也随之而来,比如支架内血栓。支架血栓的发生率相对偏低但可能致命,须引起高度重视。阜外心血管病医院袁晋青教授和许晶晶医生等在本刊对此进行了阐述。
作者指出,不同时间段支架内血栓的临床表现、发生原因并不相同,这提示不同时段支架血栓形成的机制可能有所不同,因此,也需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
早期支架内血栓的应对策略
早期支架血栓的院内死亡风险较高,重点应对策略包括:
①严格规范抗血小板治疗,避免过早停用氯吡格雷,推荐支架后持续双联抗血小板治疗12个月。
②优化介入手术操作的准确性,如合理选择支架类型,避免过度支架(长支架、分叉支架、支架重叠)等。
③积极围手术期处理和改善支架置入技术等。理想的支架置入结果应该是无残留夹层、支架膨胀良好。
选择药物洗脱支架(DES)还是裸金属支架(BMS)?中国冠脉介入治疗指南指出,若无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禁忌证,推荐采用 DES 以降低再狭窄和再闭塞的发生率;若置入BMS后出现再狭窄,可再考虑使用DES。
晚期/极晚期支架血栓的应对策略
晚期或极晚期支架血栓发生的独立风险预测因子主要包括:支架过小、病变近端残留>50%狭窄病变、分叉病变、外周血管病变、合并糖尿病、恶性肿瘤等疾病、支架长度增加以及抗血小板药物治疗不充分等。
具体应对可采用如下具体措施:
①在实施PCI之前应尝试对支架内血栓形成的风险进行评估。
②严格规范抗血小板治疗,增加抗血小板治疗的有效性。
③优化介入手术操作: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参考学术指南建议,合理选择支架类型,积极围手术期处理、改善支架置入技术,提高支架理想置入率等。
总之,术后规范抗血小板治疗仍是预防支架血栓形成的重要手段,积极优化介入操作亦是预防支架血栓形成的主要应对策略。此外,开发更有效和安全的DES也是预防支架血栓策略方向。
来源:许晶晶, 袁晋青. 不同时段支架血栓的风险预测及应对策略. 中国循环杂志, 2014, 29:949-951.
转载:请标明“中国循环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