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2-11 22:22:04来源:中国循环杂志阅读:24次
当记者的,都知道一句话,“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所以常识不相符的消息往往满天飞。
作为一个医生,面对网络上需要打假的消息往往无能为力。不是我们太无能,而是敌人太多,我们又分身乏术,很多时候都是摇摇头,一笑了之。
现在更大的问题,就像丁香园丁丁和医学界的口水仗,在新媒体极度膨胀,但优质信息资源极度匮乏的情况下,大家对新奇的东西疯狂转载,狗咬人没有得到传播,到处都是人咬狗的新闻,恍惚之间,主流的思想和认识往往淹没在雾霾中。
这一次,中枪的是跑步,一条“跑步比久坐死亡率高”的微信,同样又引起一场轩然大波:这项在丹麦进行的长达12年、涉及近1500名人的研究结论是:每周最多跑步3次,每次不能超过48分钟。如果超过了这个运动量,死亡率和从来不运动的人群一样。
看到这条新闻,网友纷纷捂着心脏直呼害怕,资深跑者更是迷茫。
记者只报道了负面结论?
真相怎样?我们怎么认识这个问题?我赶紧去看发表在《美国心脏病学院杂志(JACC)》上的原文和杂志配发的述评。
实际上,这项研究有三项最重要的结论:
第一,与久坐不动的人相比,即使每周只跑步1次,也有非常大的获益,死亡率明显下降。
第二,每周跑步60分钟至80分钟,分成2次或3次跑完,是最佳的跑步方式。
第三,每周要是以较快的速度跑步三次以上,时间达到了150分钟的话,与久坐者相比,没有取得获益。
可惜的是,在微信上只强调了第三个,前两个完全被无视了。
关于这个研究,我们先来看看国外的评论。英国国家医疗服务体系(NHS)说:这个研究的结论并不像新闻中写得那样确定,这个研究一些突出的局限性,比如根据运动强度进行的分组,也就是说跑步量较多较快的那组人,样本量不够大,这可能影响统计结果的准确性。
我看了一下原文,你们猜,每周较速跑步三次以上,时间超过150分钟的那组人有多少呢?
只有36个人!结果有2个人死了。
我又仔细读了原文,原来,这项研究仅仅有1098个跑步者,3950个不跑步的人,但其中仅有413个久坐不动又不跑步的人。文章还排除了3500个不算久坐不动,但从事其他运动方式的人。
我们再来看一下这413个久坐不动又不跑步的人,从文章中看,与跑步者相比,他们中胖子较多,平均年龄高20岁,有糖尿病和高血压的比例要高5、6倍。按理说,这些人无论跑不跑步,死亡率都该很高才对啊。
事实上,由于样本例数少,在研究得到的三项结论中,只有第一项研究从统计学上比较确定,第二项和第三项都没有达到统计学差异,换句话说,只是表现了一定的趋势。
美国如何阐述运动与疾病
那么美国的指南是怎样阐述关于运动和疾病的关系的呢?美国2013年出版了一部指南,目的是通过管理生活方式以降低心血管危险。
指南指出,称有大量的流行病学资料证实,体力活动与心血管病的关系呈剂量依赖的反向关系,翻译成老百姓的话说,就是量越大,心血管病的风险就越低,运动可降低血压和血脂,减少糖尿病。这里的运动包括任何形式的运动。
具体怎么运动,指南是这么推荐的:每周跑3~4次,每次平均40分钟,包括中等程度至剧烈的体力活动。
美国2008年体力活动报告和2008年美国政府关于全民健康的体力活动建议高度一致:每周从事中等强度的体力活动(如快走)至少150分钟即有获益,且这种获益会随着体力活动强度增加而增加。并没有推荐不能超过某一个界限。
在日常生活中,怎么区分跑步的量?有个简单的方式,在跑步的同时,如果不能轻松自如的说话,上气不接下气,就是算量大了。量大的运动就不能算是有氧运动了。
关于体力活动的量是否存在一个上限,超过这个界限就是增加疾病的风险,甚至死亡?这一点目前存在争议。有些研究提示,不管运动量是多少,运动的人都比不运动的人活的长,但也有研究表明,长期剧烈活动的人,心肌受损的可能性高。所以,现在指南中有一个推荐的运动量,但没有明确对运动的量有明确的限制。
中国的问题是没有达到推荐运动量
根据中国心血管病报告,我国10年间男性总体力活动量减少了27.8%,女性减少了 36.9%。也就是说,10年体力活动下降了三分之一。研究估计,每10个早发死亡中,就有1人死于运动量不足。中国的五大慢病中,包括冠心病、中风、高血压、肿瘤和2型糖尿病,运动不足的贡献是12%~19%,仅此一项就消耗了中国15%以上的慢病医疗和非医疗的财政支出。
我们现在面临的更普遍的问题是,很多人没有达到推荐的运动量。但在这个时候,这样一篇跑步负面的报道,其杀伤力之大,远大于一万篇跑步正面的报道。一些不愿意活动的人,看到这项研究,反而有了借口。
我们迫切需要政策性指导意见
70年前,美国和欧洲学生都参加了抬腿、仰卧起坐、俯卧撑和手触脚尖跳等体能测试,当时56%的美国学生至少有一项内容没有通过,而欧洲仅有8%,当时的总统是艾森豪威尔。
他当即拍板儿,举行美国青少年体质总统研讨会、建立具有部长级地位的青年体质总统委员会、建立美国青年体质公民咨询总统委员会等一系列行动和政策声明。
10余年后,美国总统肯尼迪把青年体质总统委员会改名为“体质总统委员会”,扩大了委员会的任务,其服务对象延伸到所有年龄的美国人,并开展“显示国民力量:美国世纪的总统、健康和运动”活动。
美国的故事说明,运动是一个事关国民健康的大事儿,需要政府高层的重视。
在中国整个人群中,更突出的问题绝对是运动不足的情况下,一个问题百出的研究就让很多人慌了神,茫然不知所措。这个事件更加说明,我们迫切需要在政策层面没有指导性意见。
来源:北京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