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4-01 20:26:02来源:中国循环杂志阅读:27次
近期,BMC公司经过调查认定43篇已发表在该集团下医学生物学学术期刊中的论文,存在审稿人伪造的问题,已经做出撤回的决定。这次被撤回的论文中,大部分来自中国学者。
同行评议,是一个匿名、自愿的工作。除了期刊编辑的感谢,还有为科学界做出贡献的成就感之外,提供评议的学者几乎得不到报酬。的确,论文同行评议是一项费时不讨好的工作,因此找到愿意同行评议的学者并不容易。因此,有些期刊只采用作者推荐的评议学者。
但是BMC学术诚信副主说,这并不是中国特有的问题,这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2012年,韩国一名学者利用审稿平台漏洞,提供虚假推荐人姓名和邮箱地址,伪造同行评议意见受影响的几家期刊共撤回了28篇论文,并有一位编辑辞职。
2013年,Sage公司主编确定有60篇论文存在同行评议作假,而几乎每篇可疑论文的作者栏中都有台湾屏东教育大学资讯科学系原副教授陈震远的名字。
这两起案件并非个案。过去两年里,至少有6起同行评议作假案被曝光,导致110多篇论文被撤销,涉及Elsevier、Springer、Sage、Informa等多家全球知名出版集团旗下的学术期刊。
为什么没有酬劳还有学者愿意同行评议?一项研究发现,在大约4000名调查对象中,有85%的学者说,他们之所以愿意进行同行评议,只因喜欢改进论文,“大多数研究人员牺牲他们宝贵的时间免费评审论文,这是整个学术交流体系的基石。对此,我深受感动。” Weily-Blackwell科学出版公司总裁说。
由此我们看到,来源于国外的同行评议制度更多是道德伦理约束,他们所做的是在方法学、研究设想或数据上找到需要改进的地方,以防止不合格或有缺陷的文章发表,实际上起到了“质量检查站”的作用,避免误导、甚至错误的观念被发表。
在国外,绝大多数健康新闻都是来源于学术论文,不像我国很多新闻都是专家的经验,没有经过严格和审慎的科学方法的验证。如果同行评议这一道产品的“质量检查站”失陷、众多健康记者根据文章向公众传播,荼毒众生就不可避免了。
中国的研究人员正面临着研究生毕业、职务晋升和成果认定等巨大压力,同行评议系统也就难免会出现任人唯亲、公然欺骗等恶劣行为。无论如何,这仍然是用中国的弄虚作假、熟人社会和小圈子游戏规则去贪小便宜的做法,仍然是道德和制度建设之间的博弈。
转载请标明:来源于“中国循环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