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资讯 大咖专访 求职招聘

20余位X-pert发出“最强医声”:时代呼唤临床医学科学家

2015-04-02 21:47:20来源:中国循环杂志阅读:26次

“目前社会我们需要的是既懂临床又懂科研的复合型人才,更直接地说,我们需要临床医学科学家。”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唐熠达教授认为,临床医学科学家应该是这样一个形象:研究科学时,竭力捕捉瞬间闪烁的思维火花;面对患者时,认真洞察病情的细微变化。


唐熠达教授

这样的人,在大量的临床实践中,面对无法解释的临床现象和不明发病机制的时候,应该有能力提出问题。关键是还需要回答这些问题,但是,“不掌握科学的方法,没有很好的科学思维,没有能力借助严谨的科学方法,是无法做到这一点的。”唐熠达说。

也就是在这个思路下,329日,由他发起的“最强医声”临床科学家论坛(Physician-Scientist X-pert Forum)在北京召开。来自全国17家医院心脏中心的20余位临床科研专家齐聚一堂,探索如何架起临床和科研的桥梁。

“最强医声”临床科学家论坛现场

我国的临床研究乏善可陈

在临床医学的发展历程中,临床研究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然而,据报告,我国的临床研究仅占全球的2.7%,高水平的临床研究更是匮乏。对于担负着巨大临床工作量的我国临床医师来说,临床科研之路充满着艰难险阻。

谈到“临床医学科学家”,阜外心血管病医院统计学专家李卫教授认为,“这一概念非常好。当临床医师的临床技能水平达到一定高度后,应该做一些科研工作,而有些科研成果又反过来会指导临床实践。这是一个良性循环的过程,促使临床医师更上一个台阶。”


台湾振兴医院心脏加护中心主任曹殿萍教授也认为,临床科研与临床实践是互相推动的。临床科研是检验临床实践成效的一种手段,科研成果又可以反馈到临床实践,改善或推动临床实践。


曹殿萍教授

解放军总医院心内科主任陈韵岱教授表示,我国各个心脏中心都在做临床科研,但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有些中心和专家在临床科研方面积累了很好的经验,而有些中心在做科研的过程中发现了不少问题。因此,开展临床科学家论坛很有必要,“大家需要在这样的平台下,互相学习,共享经验,找准方法,加强合作。”

千万不要等研究结束后才把数据扔给统计学专家

作为国家医疗器械临床试验以及科技部、卫计委、北京市科委的审评专家,李卫教授从多年的评审经验来看,“评审中90%的研究不合格。”

她指出:“符合统计学原则的研究设计是临床研究取得成功的基础。”然而,很多研究在设计上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有些研究没有研究假设;有些研究本应该是队列研究,设计成了随机对照研究。有些研究没有样本量估算,这样研究方案不严谨、不科学,研究失败的风险非常大。

李教授强调,“对于确证性研究,务必要建立研究假设,结合前期研究结果、文献报道或临床经验,进行样本量估算。”在这一点上,SAVOR-TIMI 53研究(评估沙格列汀治疗伴心脑血管并发症高风险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算是一个很好的典范。

还有一些研究问题在于,主要终点不明确。李教授建议,主要终点尽量采取复合终点,这样最经济适用;尽量不选主观指标,因为测量主观指标不具备可重复性。一个研究一般只有一个主要终点,可有数个次要终点。

李教授强调,临床医师做科研时要与统计学专家紧密合作。统计学专家应一开始从研究设计上把关,实施过程中进行质量控制,再参与后期的数据管理和统计分析。“千万不要等研究做完了才把数据扔给统计学专家”,她说。

质控和培训是科研的关键

来自阜外心血管病医院、中国牛津国际医学研究中心(简称中国牛津中心)的李希教授在会上介绍了该中心的科研经验。

他表示,中国牛津中心能成功完成很多大规模、高质量的临床试验,赢得很高的国际声誉,秘诀在于“加强国际合作、学习借鉴、夯实基础”。该中心已获得ISO9001:2008国际认证,这可能是目前国内唯一通过此认证的医学研究中心。

自上世纪90年代初,中国牛津中心与英国牛津大学临床试验与流行病学研究中心合作,学习了先进的思维方式、设计理念、管理模式,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借助国际合作平台,先后开展了CCS-1CASTCOMMIT/CCS-2SHARPHPS2-THRIVE等一系列大规模、多中心临床试验;在国内建立了广泛的协作网络,培养了研究人员规范的科研意识和严谨的工作作风。多项科学、可靠的研究结果对全球某些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模式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为推动中国乃至世界循证医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其中,COMMIT/CCS-2HPS2-THRIVE研究改变了全球的临床实践,为中国牛津中心树立了良好的口碑。

结合自身经验,李希指出,开展高水平临床研究的要点包括:选题意义要重大,具有全球普遍性;在设计上要遵循伦理学原则,具有前瞻性、合规性、科学性;随访要及时完整,随访率达到90%以上;终点收集要完整。他认为,在做科研的过程中,质控和培训是关键的两方面。中国牛津中心每年定期开展临床研究培训项目,培训面向全国。

多位专家表示,中国牛津中心的经验值得其他科研中心借鉴学习,但恐怕难以复制。

从“单打独斗”到“联合协作”

北京医院孙福成教授道出了与会专家的一致意见,我国的临床科研应从“单打独斗”转变为“联合协作”,各家医院数据库应整合资源,进行研究分析。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刘兆平教授也表示,“一家医院、一个中心能做的事情有限,而且单个中心不代表整个中国的情况,因此需要各中心合作,才能提升中国的整体科研水平。”李卫指出,“单中心做几万例的临床试验,不如多中心做几千例的研究。”

各中心面临的难点之一就是数据库的建设,从设备配置、团队建设到合作共享,需要耗费很大的人力、物力、财力。李卫表示,多中心首先要做到数据的标准化,例如要统一各中心的心梗定义;后期还涉及到一系列质控、随访数据的完整性,其中结局研究(outcome research)的质控非常重要。

解放军总医院荆晶教授认为,标准的数据库平台要符合几个特征:数据库可自定义、人员合理分工、可持续运行。他介绍,解放军总医院的冠心病数据库进行了完整的数据收集,即录入了患者基线、术中、术后和随访的所有数据。他强调,随访非常重要,其次是相关人员的培训。

参会专家合照

兴趣是原动力,环境也很重要

如何在很忙的情况下还要做好很难的事情?“兴趣是原动力”,陈韵岱教授强调。她认为,临床医师必须有兴趣参与临床研究,并有一定的目标,而不是单纯为了发论文而做研究。在临床工作中发现问题时,要积极思考,通过科研途径来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当然,做科研还要掌握正确的方法,借助好的平台,进行团队合作,才能有所产出。

曹殿萍教授指出,成为“临床科学家”当然要具备两方面的本领:临床医师首先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即临床技能要过硬是基础;另一方面要很投入地来做临床研究并取得比较显著的成果。曹教授认为,除了医师自身的因素外,其所处医院的环境也非常重要。如果自身有兴趣投入到临床科研中去,所处医院有很多的资源可以利用,所在团队的科研氛围和实力都不错,那么做科研就没有那么困难。

李卫教授表示,临床医师除了在临床实践中要注意积累经验,还要多参加临床研究培训。此外,临床医师要想把自己的好点子转化成好产品,需要多方合作。


转载请标明:来源于中国循环杂志


备案号:京ICP备11011505号-33 版权:北京美迪康信息咨询有限公司
An error has occurred. This application may no longer respond until reloaded. Reloa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