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8-08 16:09:26来源:中国循环杂志阅读:24次
昨日全体大会上,大会主席、阜外心血管病医院胡盛寿院士报告,我国脑卒中死亡率已呈下降趋势,但冠心病死亡持续攀升。但在慢病高发的严峻情况下,我国投入的医疗资源绝对不足,同时还存相对浪费的现象。
过去十年:心血管病防控见成效,诊疗水平有提高
胡盛寿首先指出,在过去十年里,日趋深入和规范的心血管病流行病学研究为我们了解我国心血管病的流行趋势和特征提供了客观证据。他说,我国的心血管疾病流行病学数据已经与世界接轨,这些大规模、标准化的流行病学研究成果为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慢病防控策略和医疗卫生政策提供了客观指导。
胡盛寿 院士
“近十年来,在国家、医院以及媒体等全社会力量的努力下,心血管病防治理念日益深入人心,居民对改善健康状况、提高生活质量需求迫切,重大慢病管理和防控工作不断推进,且初现成效。”
胡盛寿举例指出,据2013年中国心血管病报告数据,15年来,我国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稳步提升,2010年我国脑卒中死亡病例达172.7万,自2009年起,我国标化脑卒中死亡率呈下降趋势,且农村相对明显。
“除了在慢病防控方面取得成效外,我国心血管病救治能力也大幅提升,”胡盛寿强调,“主要体现在心血管介入技术突飞猛进,全国范围内心血管外科所需软硬件极大改善,新型手术技术迅速普及、治疗水平不断提高。可以说我国心血管病的诊疗技术已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我国自主研发的“火鹰”药物靶向洗脱支架基于中国的研究证据获CE批准,这是首个获欧盟认证的国产支架。这进一步促进了中国产支架在国际上的推广应用。
此外,我国的TAVI手术技术和新型支架瓣膜研发备受国际瞩目,新型瓣膜在国内的临床应用以及国际会议的手术演示均显示了我国TAVI瓣膜技术的蓬勃发展。
近年来,我国心血管临床研究体系也在逐步完善,尤其是在十二五期间,首次在国家层面建立覆盖全国的系统性病例注册登记系统,包括急性心肌梗死注册登记、心力衰竭注册登记、心律失常注册登记、冠脉搭桥手术注册登记、心血管影像技术注册登记。
目前,近百家心脏中心的14万例患者的中国心血管外科注册登记成为国内最具代表性的专科数据库。胡盛寿表示,这些注册登记数据库是未来各类心血管疾病诊疗证据产生的不竭之源,为科学制定政策奠定了坚实基础。
“近年来,国内陆续开展了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心血管临床研究,”胡盛寿指出,“其中按国际标准运作管理的中国冠心病治疗结果评价注册登记研究(China-PEACE)成为业内典范。”去年该研究发表在《柳叶刀》杂志,该研究揭示出近十年来我国急性心肌梗死救治方面的不足,在业界引起很大的反响。
此外,BRIGHT随机对照临床试验证实了比伐卢定在行PCI治疗的急性心梗患者中降低出血风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这是我国研究者自主设计实施的随机对照研究,纳入了我国82家心脏中心。
“除了临床研究,我国心血管基础医学研究也在不断推陈出新,研究水平在稳步提高,这为探索疾病发生机制和临床转化创造了必备条件。”胡盛寿指出。
面临挑战医疗资源不足,诊疗不规范,临床研究匮乏
“过去二十年间,我国缺血性心脏病所致死亡率增长120%,主要是心血管疾病死亡率持续攀升。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控制不佳,这成为心血管疾病高发的推手,”胡盛寿指出,“面临慢病如此高发的严峻现实,而我国投入的医疗资源却绝对不足,同时还存下相对浪费的现象,有效利用比较少,急性心梗诊疗不规范现象普遍存在。”
胡盛寿还强调,我国心血管疾病治疗针对性差。比如降脂治疗,我国患者服用辛伐他汀后严重副作用肌病发生率较西方人高10倍。中国人肌病发生遗传机制可能与西方人不同,缺乏有效方法筛选出使用他汀无效,甚至有害的患者,再比如高血压,2012年我国有2.7亿高血压患者,2013年直接医疗花费300亿,预计今后10年增至4000~6000亿,治疗者仅60%患者的血压得到有效控制。
“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是,我国仍缺乏可靠的临床研究证据支持规范或指南的制定,“胡盛寿表示,“我国心血管病临床指南中,只有25%的推荐是A级证据,仅1.5%的推荐有国人证据支持。
从全球范围来看,我国临床研究数量和规模明显不足,数量仅占全球数量的3.28%,为美国的7.40%。”他还指出,虽然我国不断开展临床研究但仍缺乏有重大影响的创新性研究及中国临床技术评价研究,转化医学研究也有待进一步强化。
胡盛寿表示,仅以发表论文为目的的医学研究对临床实践无益。他进一步分析指出,2009年~2014年心血管病领域发表PUBMED收录论文情况来看,20年内,心血管领域极少有靶向药物问世,也未出现新的理论突破,临床转化率低,尤其是基于动物模型研究的临床转化率低下,他结合相关研究数据指出,实验动物模型与人类疾病表型差异显著,种属差异是靶向药物研发的障碍。
未来十年:基因亚分型指导的疾病预防
谈及未来十年中国重点的医学研究方向,胡盛寿提到了“精准医疗”。他说美国医改的压力推动了美国精准医疗计划的破茧而出,在中国同样面临这样的压力。
胡盛寿认为所谓精准医疗就是临床表型指导的医疗联合基因型指导的医疗,两者的结合才能给予患者精准的治疗。精准医学实际上是指基因亚分型指导的疾病预防,针对不同基因型患者采用相应的的预防/ 治疗干预手段。
“虽然精准医疗在心血管疾病中应用有成功的案例,但在目前来看还存在诸多挑战,”胡盛寿指出,“比如高血压的精准医疗,所有GWAS研究高血压相关SNP只解释全人群血压水平2 mmHg,单个SNP解释0.5mmHg,所有GWAS找到的遗传变异只解释10%的高血压遗传度。也就是说患者的基因型与疾病表型距离太远,影响因素过多。”
胡盛寿认为我国的医学研究发展应有以下三个重点:第一是现场流行病学与遗传流行病学以用于制定临床指南行业标准、标准化路径和规范临床诊疗;第二是临床试验与临床结果评价研究以指导创新药物与器械开发,循证决策、医疗质量评价和促进资源配置优化,第三是人群队列+组学技术的精准医学研究,寻找疾病干预关键分子靶点。最终实现以最优化的医疗资源配置及实践模式改善民众健康。
转载:请标明“中国循环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