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8-17 21:05:06来源:中国循环杂志阅读:28次
在北京心血管病中青年工作者论坛(BCY)上,北京安贞医院杨清教授在本次会议上回顾了冠脉支架的发展历程,感慨“支架的发展史是一个潮起潮落的过程”。
杨清教授
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冠脉支架经历了裸金属支架时代和药物洗脱支架时代,目前步入了生物可吸收支架时代。
杨清教授指出,每一个支架时代都出现了一些问题,问题的不断暴露促使支架不断完善和发展。例如,裸金属支架时代支架内再狭窄率较高,促使再狭窄率较低的药物洗脱支架出现,而药物洗脱支架时代的支架内血栓形成、晚期贴壁不良以及抗凝、抗血小板治疗时间延长等问题的暴露又催生了生物完全可吸收支架。
杨清教授介绍,近年来的临床研究表明,与药物洗脱支架和裸金属支架相比,生物可吸收支架的支架内血栓形成、心脏猝死或心肌梗死、靶血管血运重建发生率均明显降低。不过,这类支架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尚需更多的临床研究来证实。
他认为,生物可吸收支架也有缺点,目前其在左主干病变、分叉病变、复杂病变、慢性完全闭塞等病变中的应用受到限制。为防止支架断裂,生产厂商限制了生物可吸收支架的扩张程度。目前最大直径3.5mm的生物可吸收支架顶多只能扩张至4.0mm,对于大多数左主干病变来说有点小。
转载请标明:来源于“中国循环杂志”
杨教授指出,当左回旋支直径>2.5mm、开口需要治疗时,在左主干放置生物可吸收支架可能不太合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