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9-27 21:15:32来源:中国循环杂志阅读:14次
大动脉炎在亚洲和中东地区较为多见,阜外医院学者通过对十年间就诊的566例大动脉炎患者进行分析发现,超过一半的人发病年龄为20~40岁,多数患者因高血压就诊,10年生存率仅58%。
这项研究中,来就诊的566例患者,女性多见,平均发病年龄为28.9岁。40岁以上的患者也不少见,占19.4%。
值得注意的是,当前最为广泛应用的大动脉炎诊断标准中的一条就是发病年龄<40岁。研究者指出,这可能导致>40岁患者的误诊或漏诊。
确诊大动脉炎并不容易,而且大动脉炎患者有早发动脉粥样硬化现象,从而使诊断更为困难。不过大动脉炎病变特点为长段、弥漫性,多累及动脉开口或近段,而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多以钙化病变为主。
另外,其他研究表明,发热最为常见,但该研究发现仅有9.2%有发热史。研究者指出,这或许与病程较长,患者和接诊医生均未对发热引起重视有关。
此外,有37.8%的人初始症状表现为头晕,69.3%的患者因高血压就诊。81例患者因严重高血压就诊,其中6例还表现为急性左心衰竭。
研究者发现,该研究中仅有22.8%的大动脉炎患者处于活动期。研究者认为,或许与应用血沉作为判断活动期标志物有关,其敏感性和特异性均不高。他们认为,目前亟需确立一种明确的、被广泛接受的判断大动脉炎活动性的标准。
此外,研究者还发现,大动脉炎血管受累性质以狭窄-闭塞性病变为主,近一半患者受累血管为左锁骨下动脉。此外,还发现,11.7%的患者冠脉受累,14.7%的患者肺动脉受累。
研究者指出,实际中大动脉炎患者的冠脉和肺动脉受累比例或可更高,而且这部分患者预后通常更差。他们提醒,对于胸痛、胸闷、咯血、不明原因的咳嗽等相关症状的年轻女性患,应及时行影像学检查,明确是否有冠脉和肺动脉受累,及时治疗。
在治疗方面,研究者发现,即使未给予免疫抑制剂,单用激素治疗即可使大部分大动脉炎者达到临床缓解。每公斤体重0.5 mg的强的松不仅有效,而且能减少药物副作用,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
为此,研究者指出,仅仅对足量激素治疗的基础上仍未能达到临床缓解或对激素过敏的患者,才给予免疫抑制剂。
研究还发现,虽然经过不同手段治疗,患者5年生存率达94%,但远期死亡率较高,10年生存率仅为58%,平均死亡年龄为(45.0±14.5)岁。其中,高血压、主要并发症和疾病进展是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心力衰竭是死亡主因。
该研究回顾性分析2002-01至2013-11来阜外医院就诊的566 例大动脉炎住院患者相关资料,其中,男女比例为1:3.8,平均发病年龄为(28.9±12.0)岁。经过平均(5.0±0.2)年的随访,共32 例患者死亡。治疗措施包括药物治疗、介入治疗、自体血管移植术、人工血管置换术及主动脉瓣置换术等。
来源:杨丽睿, 张慧敏, 蒋雄京, 等. 566 例大动脉炎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预后. 中国循环杂志, 2015, 30: 849-853.
转载:请标明“中国循环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