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资讯 大咖专访 求职招聘

【Lancet刊出国家心血管病中心胡盛寿团队综述性文章】借新医改和大数据东风,让患者享受最佳诊疗效果

2015-10-09 22:27:11来源:中国循环杂志阅读:26次


“我国心血管病患者数量的增长趋势预计还要持续15年,从2010年到2030年间,中国心肌梗死患者预计将从810万增至2260万,脑卒中患者将从820万增至3180万。但我国医疗实践和临床科研中,一方面是无据可依,另一方面则有据不依。”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副主任、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院长胡盛寿院士团队在20151010日在英国《柳叶刀》杂志上撰文指出。




该论文由科技部资助,题目为“通过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构建学习型医疗卫生体系,让中国心血管疾病患者取得最佳诊疗结果”。


胡院士等指出,中国本土关于诊疗安全性、有效性的证据严重不足:在现有的14个中国有关心血管病的临床指南中,有216个最强(A类)证据推荐,但有中国患者参与的研究证据仅有21个,占10%。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网站注册的临床试验中,中国试验数量不但远远落后于英美等高收入国家,每百万人均研究数目还小于南非、日本、巴西、俄罗斯等国(见下图)。


图 全球主要经济体在ClinicalTrials.gov上注册的研究


文章也指出,中国的医疗质量还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间,在2011年,中国的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再灌注率仅为27%,同期印度为59%,英国为77%,美国则高达94%


对于中国心血管疾病诊疗质量低位徘徊的现状,胡院士等指出,评价缺位、激励不足可能是重要影响因素。“只有采用合理的、标准化的指标,评价并报告临床实践的实施情况,医院和医护人员才可能清楚改善的空间。”另外,中国也需要探索以患者利益为重的医护人员激励方案。


文章指出,我国需要全面提高国家临床研究水平,构建学习型医疗卫生体系,从而进一步完善我国心血管疾病的医疗质量评价体系,最终才能以最小的花费,让数亿中国心血管疾病患者取得最佳诊疗效果,有效遏制日益增加的慢病给国家、社会和家庭造成的沉重负担。


结合“新医改”和“临床大数据”的政策和技术机遇,胡院士等提出了应对建议:立足已有平台,并借鉴美英先进经验,一方面通过加强医疗质量评价体系建设;另一方面通过构建学习型医疗保健体系,提高我国重要临床相关科研产出的能力,为指导国家卫生政策制定和适宜国人的诊疗策略选择持续提供可靠证据。


胡院士等指出,学习型医疗保健体系是循证证据之舟。为实现这一目标,相关医疗或研究机构应以评估和提高数据质量为标准,建立“服务研究”型数据库。其中关键的环节是构建结构型电子病历系统,并采用统一标准的数据定义,编码方法,便于研究数据的采集,合并和互用。


该综述的第一作者、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主任助理蒋立新教授认为,上述策略建议如果能得以实施,不仅对我国心血管领域发展具有关键性意义,还将对其他疾病的防控起到积极的示范作用,并有望向世界,特别是同样面临持续加剧的慢病负担的发展中国家,展示值得借鉴的“中国模式”。


来源:Jiang L, Krumholz HM, Li X, Li J, Hu S. Achieving best outcomes for patients with cardiovascular disease in China by enhancing the quality of medical care and establishing alearning health-care system. Lancet, 2015; 386: 1493-505.



转载请标明来源:中国循环杂志



备案号:京ICP备11011505号-33 版权:北京美迪康信息咨询有限公司
An error has occurred. This application may no longer respond until reloaded. Reloa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