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1-27 00:14:19来源:中国循环杂志阅读:26次
访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心血管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杨跃进教授
杨跃进教授
提高医疗质量是全面防治心血管病的客观需求
随着心血管病疾病负担的加重,不断扩大医疗覆盖,全面实施居民大病保险,已成为我国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任务。可以预见,中国医院,尤其是县医院面临的压力仍然会进一步加大。
杨跃进认为,扩大医疗覆盖面,不能忽略改善医疗质量和医疗费用的控制,否则医疗就会成为无底洞。目前,县级医院的技术、设备、药物和人才尚处于普遍缺乏的状态。据《2013 年卫生和计划生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在全国73.1 亿诊疗人次中,县级医院诊疗人次仅为9.2 亿人次,还呈现了就诊人数则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三级医院诊疗人次仍占了绝大部分。
杨跃进表示,分级诊疗是破解这一现状的良方,但如果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能力较弱和服务水平较低的问题不解决,分级诊疗制度就不能有效实施。
医疗质量控制的核心就是规范医疗
医疗质量低下不但危及患者安全,而且还会使医患关系日益紧张。杨跃进指出,我国的心血管病诊疗领域的医疗质量非常不乐观。
“医疗质量控制的核心就是规范医疗,就是优化救治流程,”杨跃进表示,说白了,就是“该做的都做,不该做的都不做”,减少失误,避免事故、差错和不作为,最终让患者获益”。
但如何实现这一目标,杨跃进表示,需要全民掌握就医过程和效果有无改善以及费用等指标,以此找到医疗质量提高和节省医疗费用两者的最佳结合点。
探索以提高医疗质量为核心的持续登记模式
要解决中国整体医疗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规范化是必由之路。
杨跃进强调,要建立并完善符合我国国情的心血管病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体系,必须搭建国家心血管病登记研究网络,并在此基础上开展心血管病医疗质量监测,动态地掌握我国心血管病医疗质量水平,并向公众报告医疗质量优秀的医院,对医疗质量存在问题的医院进行帮助,以改进医疗质量,促进医疗质量均等化,最终达到规范和提高我国心血管病整体诊治水平。
质量评价标准是检验“规范医疗”的试金石,能够直接检验“规范医疗”的效果。杨跃进进一步指出,国内目前的医疗质量评价指标与现代医疗服务质量概念和原则之间存在较大差距。
积极推广临床效果研究和评价研究
临床效果研究和评价研究的宗旨是从患者的角度出发,通过动态监测医疗质量,来评估治疗效果,以便为决策者提供一手信息。我国心血管临床研究体系在逐步完善。目前已经从国家层面建立覆盖全国的系统性病例注册登记系统。在国家“十二·五”课题支撑下,我国首次从国家层面建立覆盖全国的系统性病例注册登记系统。
杨跃进介绍,中国急性心肌梗死注册登记(CAMI Registry)研究首先会用于评价医院的医疗质量,数据库将作为行业数据的共享平台。中国急性心肌梗死注册登记研究也在尝试利用完善的医疗信息共享网络实现节省医疗成本、提高医疗服务质量的双重目标。
中国急性心肌梗死项目组也将利用多个平台,如指南与实践——临床疑难危重病例研讨会(GAP-CCBC)和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的远程会诊平台对协作医院的危重疑难病给予重点指导,推动心血管专业知识的普及推广和知识转化。
转载:请标明“中国循环杂志”
关于非法网站冒用我刊名义进行征稿的特别提醒
近期我们发现一些网站冒用“中国循环杂志”名义征稿,并承诺“职称论文权威快速发表”。
我刊郑重提醒各位作者,向《中国循环杂志》投稿,一定要登录中国循环杂志官方网站
http://www.chinacirculation.org
进入“作者投稿”,在“作者投稿管理平台”中投稿。
本刊联系电话:010-68331146、010-88396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