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2-20 23:21:45来源:中国循环杂志阅读:22次
每一日,我们的心脏、血管、血液忙忙碌碌,在维持身体的稳态和抗击疾病。忙碌的背后,心血管系统也很有趣。
红细胞“千里走单骑”
毛细血管有多细?
毛细血管的平均直径为8微米,相当于一根头发丝的十分之一。
与红细胞的直径差不多。
那红细胞怎么通过毛细血管?
红细胞是一个一个挤过毛细血管的,来个“千里走单骑”。
有的时候,红细胞比毛细血管要粗一点,这时,红细胞就“聪明地”变变形,让自己通过。
有个性的红细胞
红细胞很特别,为了要携带氧气,就舍掉了细胞核,这样就可以有更大空间携氧。
但因为没有细胞核,红细胞不能分裂,也不能合成新的细胞成分,在体内生活120天后,最终死亡。
不过,新的红细胞会从骨髓中生生不息地制造出来。
心脏确实可以心“碎”
当一个人受到打击,受到压力,他的心也难受起来,症状好似心肌梗死,也会发生胸部疼痛,也会呼吸短促,以及肢体疼痛。
这种病,有人叫它心碎综合征,医学上叫应激性心肌病,也有学会叫Takotsubo综合征。
如果把一个成年人的全部动脉、静脉、毛细血管,头尾相连,你猜有多长?
是10万公里!
而地球的周长也就40000公里,可以绕地球2.5圈。
作为最为“苗条”的血管,毛细血管就占了全长的80%。
心率与身体大小有关系
一般说来,在动物王国,心率就和身体体积成反比。
比如世界上最大的动物蓝鲸,每分钟仅跳5次。蓝鲸的心有一辆小汽车那么大。
而世界上最小的哺乳动物鼩鼱,体长仅4~6厘米,每分钟小心脏就跳1000次。
而人类不管胖瘦高矮,不管醒着还是睡着,平均心率为75次/分钟左右。
离开身体,心脏也能跳
在1984年上映的《印第安那·琼斯之魔宫传奇》中,一个人的心脏被活活掏出后,仍在不断跳动。
是的,心脏确实离开身体后,还可以跳动,只要有氧气。因为,心脏自身就会产生电脉冲。
公元前16世纪就有有关心脏的医学文献
公元前16世纪,在世界上最早的医学文献——古埃及埃伯斯纸草文书上,就有心脏的记录。古埃及人描述了心脏与动脉之间的关系,并指出一个人呼吸到肺部的空气,最后进入心脏然后流入动脉。
古埃及人还认为心脏是一切情感、智慧和记忆的源泉,而非大脑。
他们在制作木乃伊时,也是小心摘除心脏及其他器官,并保存起来,而将大脑从鼻腔中取出后丢弃掉。
错误理论霸气统治千余年
公元2世纪,医学大师帕加玛的盖伦,通过解剖大量动物建成了循环系统的初步模型,包括静脉系统和动脉系统,并认为两种系统具有不一样的功能。
但是他也犯了好多错儿。
他认为,动静脉系统是两个单向的系统,而不是统一的,而且认为肝脏制造静脉血以供全身各部位所用。他也认为,心脏只是个会吸吮的器官,而非泵血的器官。
即使错的,盖伦的理论也霸气地统治了西医千余年,直到17世纪英国医生威廉·亨利正确地描述了血液循环的来龙去脉。
福斯曼:疯狂的天才
如今心脏介入已是平常事,但是你能想象1929年时德国医生沃纳·福斯曼自己将导管插入心脏的一瞬间吗?
当时,他说服一名护士帮助他,但护士坚持她可以做“实验品”。不过福斯曼最终做的是,麻醉了自己左臂将导管插入肘前静脉,并向内推进了65 cm,直到他的心脏。
正是这个疯狂的天才开启了心脏导管时代的来临。
血不都是红色的
在人类,动脉血是鲜红的,静脉血是暗红的。而在一些软体动物或节肢动物,由于缺乏血红蛋白,当血液被氧化时,就变成了深蓝色。
考验心脏的太空旅行
上天入地,是科技发展的盛事。但是当进入太空时,一个人的循环系统会因为失重而发生变化。
在地面时,由于重力作用,人体的血液多集中于下肢,在太空则不同,血液会重新分布。胸部、头部会相对血液增加。这时,宇航员会出现鼻塞、头痛以及面部肿胀。心脏也会变大,以便能更好处理各器官淤积的血液。
由于相对于地面血液在各器官的“过量”,机体会反射性地排除“多余”的液体,结果就会造成循环血的总量下降。
看来,太空旅行还是挺考验心脏的。
来源:Joseph Castro. 11 Surprising Facts About the Circulatory System. livescience . 25 September 2013
“很多疑难复杂病例,一个医生一生也只能见到一次。”而《GAP-CCBC精彩病例荟萃2015》就是这样一本书。
长按图片,显示识别二维码,或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即可进入购买流程:
转载:请标明“中国循环杂志”
关于非法网站冒用我刊名义进行征稿的特别提醒
近期我们发现一些网站冒用“中国循环杂志”名义征稿,并承诺“职称论文权威快速发表”。
我刊郑重提醒各位作者,向《中国循环杂志》投稿,一定要登录中国循环杂志官方网站
http://www.chinacirculation.org
进入“作者投稿”,在“作者投稿管理平台”中投稿。
本刊联系电话:010-68331146、010-88396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