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资讯 大咖专访 求职招聘

【儿科医生眼中的世界】身体知道答案

2016-02-04 23:25:21来源:中国循环杂志阅读:23次

我们的身体是有灵性的,如果你懂得灵性的存在,你就能懂得有些东西是真真切切存在却不能抓住的。有些感觉你是真真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这就是我认为的每个人自有的灵性。

 

为什么有时候我们的身体会格外偏爱某种味道的食品。为什么有时候,我们自以为很好很有营养的食品,死活喂不到孩子嘴里,为什么有时候,我们觉得苦不堪言的食品,孩子却吃得津津有味。

 

这是因为,每个人的身体有着不同的灵性,感受到不同的酸甜苦辣。

 

每一天,身体都会发出很多让你引起重视的信号,很多感觉背后可能都有很多灵性的启示,然而,我们肉眼凡胎,很多时候有感觉,很多时候没有了感觉。

 

比如说,我们有时候忽然有某种预感,然后很快就发生和我们预感一样的事情。再比如说,你忽然想到一个很久很久没有联系的朋友,就那么奇怪,很快你就真的接到了他给你打来的电话。

 

再比如说,有时候我们会回想很多天前的一个启示,当时以为是自己胡思乱想,结果很快验证了,我们后悔没有早点觉察身体给我们的其实。

 

我们的身体,有很多我们看不到的灵性,很多时候,我们的身体天生就知道了答案,然而,凡夫俗子们,会被各种外在的幻象遮住了双眼,堵住了耳朵,封住了嘴。忘记了我们自身的能量。

 

我常在沙龙里给朋友们说,我们的孩子是有灵性的,家长们要善于发现自己和孩子自身的灵性。这句话,从一个西医医生的嘴里说出有点奇怪。医生都是崇尚科学和循证医学的。

 

为什么我却忽然关注了这虚无的灵性。这是因为,很多临床案例让我看到了灵性的存在。

 

越小的孩子越有灵性,越小的孩子越接近真相,越小的孩子说出来的话越能给你启示。

 

你是否观察过新生儿存在的状态,他们是灵性最高的个体,它们引导我们展现出无条件的爱。无论当下的你多么烦恼,多么烦躁,它们用身体告诉你,面对他们,只有爱。可是我们很多家长只会无知的爱,看不到孩子身体上给你的启示。

 

临床上,每天我都能看见充满各种恐惧和担心的家长,他们忘记了孩子天生拥有的吃喝拉撒的本能。他们担心到孩子不会吃奶,不知道饥饿,不知道拉屎。我说的这一点都不夸张。

 

我经常看到混合喂养的小宝宝,因为经常呕吐前来就诊。孩子的妈妈明明有奶,因为恐惧孩子饿着,吃完了人奶还要补充牛奶。看到孩子不吃了,揪揪孩子的耳朵:“宝贝,再吃点!别睡着了。”

 

看到孩子的肚子圆圆的鼓了起来,看着孩子打着饱嗝甚至吐出几口,家长们露出满意知足的微笑“太好了,这次孩子吃饱了。

 

几天前,一个小女孩被一大家子人簇拥着抱到了医院,他们就诊的理由是:“孩子最近感冒后明显不吃饭了,会不会导致孩子营养不良。”

 

我对焦虑的孩子父亲说说:“你感冒后难道会特别想吃大鱼大肉,山珍海味?我们的身体是有智慧,身体病了,各个系统需要休息,利于我们恢复,病后吃少了是身体正常的反应。“

 

我很奇怪,从何时起,我们如今的很多父母的思想会突然穿越到了很久很久以前的“困难时期”。他们竟然会担心孩子不吃饭,孩子吃不饱,孩子会饿着。我不知道,为什么孩子会饿着?还都是在城市里的孩子。

 

几天前,一个经常腹痛的孩子被带到了我的门诊,孩子因为腹痛了很久前来就诊。看到孩子做的一大堆相关却没有问题的化验单,我一下子意识到,这个孩子也很有可能是因为食物不耐受引起的腹痛。经化验,孩子的鸡蛋是阳性。

 

你们知道孩子从小到大是怎么样吃鸡蛋的吗?她的妈妈说,他们家族有个习惯,不是one day one apple,而是one day one egg。说出来吓死我,孩子从生后5个月开始,每天一个鸡蛋。他们认为,这是健康的饮食习惯。

 

我不是专家,不能拿出多少证据说一周吃几个鸡蛋好。我只知道,找我看过敏的很多孩子都存在鸡蛋不耐受甚至过敏,经过一段时间忌口后,孩子的疾病明显减轻。

 

我曾经和崔玉涛教授在西安一起吃过饭,他对我说:”国外儿童餐饮习惯是一周吃2个鸡蛋,这样营养足够了。“当然这是针对不过敏的孩子而言。

 

孩子因我们而来,不是为我们而来。很多时候,孩子是我们的上师,他们是来帮助我们成长的,然而很多时候,我们低估了了他们自身的能量和灵性,不知道真相,凌驾于孩子之上,对孩子指手画脚,代替孩子成长。

 

外在的一切,很多时候都是幻象,它引导我们过度的向外看,我们时时刻刻被外在的东西所吸引,很少能静下心里向内心。

 

我很喜欢那句“鸡蛋从外向内打破是食物,鸡蛋从内向外打破是生命。”给我们的启示。

 

希望大家都能时常的向内看,看到身体给我们的启示,看到我们身体上的灵性启示。很多时候,身体真真切切的会给你正确的答案。



来源于网络(若原作者有任何争议,均可与我们联系,一旦核实我们可支付稿费或纠正。)


欢迎购买《中国循环杂志》指南专刊

该专刊对国内外一年来24个指南或专家共识进行了解读,涵盖了临床常见病,如心肌梗死、高血压、高血脂、心律失常的管理,还包含改善生活方式、职场管理和心脏康复等内容,甚至刚刚公布的心肺复苏指南也在其中。


长按图片,显示识别二维码,或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即可进入购买流程:



转载:请标明“中国循环杂志”




关于非法网站冒用我刊名义进行征稿的特别提醒


近期我们发现一些网站冒用“中国循环杂志”名义征稿,并承诺“职称论文权威快速发表”。


我刊郑重提醒各位作者,向《中国循环杂志》投稿,一定要登录中国循环杂志官方网站

http://www.chinacirculation.org


进入“作者投稿”,在“作者投稿管理平台”中投稿。


本刊联系电话:010-68331146、010-88396014。


 


备案号:京ICP备11011505号-33 版权:北京美迪康信息咨询有限公司
An error has occurred. This application may no longer respond until reloaded. Reloa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