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资讯 大咖专访 求职招聘

【赵冬等用模型估算:国人限盐有重大获益】每日9克之内可避免近20万心血管事件

2016-02-28 12:05:12来源:中国循环杂志阅读:21次

近期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发表的一项研究,让国人知道自己每日吃得有多咸了,差不多每日要食用14克盐[1]

 

而安贞医院赵冬等应用模型进行估算,若在2010-2019年食盐摄入“原地踏步”,那么每年将会新增820万心血管病患者,以及270万心血管死亡病例。

 

预计35~94岁国人中,每10万人就有308人发生冠心病,887人发生脑卒中;每10万人就有160人死于冠心病,230人死于脑卒中。

 

如果较之2010年,国人将饮食中食盐逐渐控制在每日9克,并达10年以上,那么每年就能预防大约19.7万心血管事件,降低约2.5%的心血管死亡率。

 

如果能把食盐降至每日6克,更可双倍获得上述益处 [2]。图1

 

1  对中国南北方不同食盐摄入量限制的年获益估计

 

因此,积极采取限盐措施对于减少心血管病极为重要。

 

鉴于国情,目前在我国人群中有两种限盐策略,一种是推广标准限盐勺,另一种是实行食盐替代策略。目前在我国可用的食盐替代品由65%的氯化钠、26%的氯化钾和10%硫酸镁构成。

 

模型预测发现,如果在人群中成功推广限盐勺,即人均每日减少1.42克食盐,那么估计每年能预防18.3万心血管事件的发生,6.6万心血管死亡,避免14亿国际元的心血管病花费,获益40.1QALY。而如果实行食盐替代策略能获得限盐勺策略的3倍健康获益。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不管哪种限盐策略,均是高血压患者获益最多。图2

 


2  两种限盐策略对高血压和非高血压人群心血管事件预防的模型预测结果

 

“之前,我们应用同样的模型预测发现,在未来10年(2015-2025),如果应用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中花费最低的降压药物,做好35~84岁高血压人群的血压控制,每年可以预防80万心血管病事件[3]。而这项研究则发现,如果高血压人群能够广泛应用食盐替代品来烹饪,则能每年预防54万心血管病事件。限盐措施不仅有助于补充药物降压,还有可能使获益延伸于正常血压高值人群。”研究者指出。

 

但是要想在筷子尖儿上坚持限盐并非易事,而限盐策略的心血管获益关键就在“坚持”二字。研究者发现,如果使用限盐勺的依从性降低到75%50%,那么预防的心血管事件也会下降74.9%50.3%。食盐替代品同样如此,如果依从性降低75%50%,那么心血管预防的获益也将降低25%~50%.

 

此外,就食盐替代品预防心血管病效果更好,研究者认为,或与增加钾和镁的摄入有关。不过研究者指出,鉴于目前证据的不足,在人群中推广食盐替代品之前,有必要评估这种替代品带来高血钾症的相对风险。

 

研究者主要应用中国心血管政策模型来研究限制饮食中食盐对国人心血管疾病的影响,其中心血管病主要包括冠心病和脑卒中。

 

其中模型中所需的不同年龄、性别的血压和其他基线风险因素水平等数据分别源于亚洲心血管病国际协作研究以及系列荟萃分析;平均饮食食盐摄入量依据我国国家营养与健康调查研究;模型输入的基线冠心病和脑卒中相关数据分别来自中国高血压流行病学随访研究、中国多省队列研究、北京Sino-MONICA研究,以及世界卫生组织报告的数据和中国健康年报。

 

来源:

[1] Hipgrave DB, Chan SY, Li XY, et al. Salt and Sodium Intake in China. JAMA, 2016, 315:703-705.

[2] Projected Impact of Salt Restriction on Prevention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in China: A Modeling Study. PLoS ONE, 2016, 11(2):e0146820.

[3] Gu D, He J,Coxson PG, et al. The Cost-Effectiveness of Low-Cost Essential Antihypertensive Medicines for Hypertension Control in China: A Modelling Study. PLoS Med, 2015,12: e1001860.

 

一生可能只见一次的病例

欢迎购买《GAP-CCBC精彩病例荟萃》

“很多疑难复杂病例,一个医生一生也只能见到一次。”而《GAP-CCBC精彩病例荟萃2015》就是这样一本书。

 

长按图片,显示识别二维码,或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即可进入购买流程:




转载:请标明“中国循环杂志”

 



关于非法网站冒用我刊名义进行征稿的特别提醒


近期我们发现一些网站冒用“中国循环杂志”名义征稿,并承诺“职称论文权威快速发表”。

 

我刊郑重提醒各位作者,向《中国循环杂志》投稿,一定要登录中国循环杂志官方网站

http://www.chinacirculation.org


进入“作者投稿”,在“作者投稿管理平台”中投稿。


本刊联系电话:010-68331146、010-88396014

 

备案号:京ICP备11011505号-33 版权:北京美迪康信息咨询有限公司
An error has occurred. This application may no longer respond until reloaded. Reloa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