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3-24 17:37:02来源:中国循环杂志阅读:11次
河南省儿童心脏中心范太兵等通过研制中空导引探条,在国内率先开展非体外循环下经腋下途径微创封堵室间隔缺损的研究,让这项手术实现更微创、更美观。
近期他们发表经腋下途径微创封堵室间隔缺损的8个月随访结果:无新发主动脉瓣反流、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封堵伞脱落以及近期死亡。
研究者为122例膜周部室间隔缺损3岁左右的患儿实施了经右侧腋下途径的微创封堵术,患儿的膜周部室间隔缺损大小2.5~7.0(3.8±0.8)mm。
患者取左侧卧位,沿右腋中线在第3至第4肋骨之间做约2~3 cm的切口,经第4肋间进胸,于右心房表面缝荷包,穿刺,在食管超声引导下,插入中空探条,经三尖瓣入右心室,再将探条对准或穿过室间隔缺损入左心室,沿探条送入导丝,再送入输送鞘管建立输送轨道,常规释放封堵器。
122例膜周部VSD患者中119例封堵成功,成功率96.6%。
本组病例无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发生,围术期有16例(13.4%)出现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
研究者分析,改良的输送系统装置短小(长度仅20~30 cm),易于操控,且走行距离短,对VSD边缘或相邻组织的损伤小,进而减少了房室阻滞的发生。
另外,使用型号过大的封堵器是导致房室传导阻滞的主要因素之一。研究者表示,在TEE引导下经胸微创封堵技术易于重复操作,他们选用与VSD直径相同或仅增加1mm 的封堵器,如果存在残余分流,然后再更换大的封堵器,这样就减少了使用过大封堵器的可能性。
围手术期有4例(3.4%)术后残余分流,有2例分别于术后1个月和3个月自愈,4例均为膜周部VSD,研究者分析原因是封堵器选择偏小,另外膜部瘤可能有多个分流口,未能完全封堵。另外,根据经验一般直径小于1.5mm,分流速度小于2.5 m/s的细小分流一般可以自行闭合。
研究者称,目前尚不能完全确定右侧腋下途径微创封堵术的适应证和禁忌症,根据他们的早期临床经验,该术式适用于单纯的膜周部VSD,年龄≥6个月,VSD右心室侧出口直径为2.5~8 mm,VSD上缘距主动脉瓣≥2 mm。不适用于合并感染性心内膜炎者、有明显主动脉瓣反流者、有溶血或血栓性疾病者和有特殊金属过敏史者,如在术中出现恶性心律失常或新发明显瓣膜反流者也要暂停该手术,转为体外循环手术。
来源:宋书波,范太兵,李斌等.经右侧腋下途径微创封堵膜周部室间隔缺损的临床经验和近期随访结果.中国循环杂志, 2016, 31: 272.
“很多疑难复杂病例,一个医生一生也只能见到一次。”而《GAP-CCBC精彩病例荟萃2015》就是这样一本书。
长按图片,显示识别二维码,或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即可进入购买流程:
关于非法网站冒用我刊名义进行征稿的特别提醒
近期我们发现一些网站冒用“中国循环杂志”名义征稿,并承诺“职称论文权威快速发表”。
我刊郑重提醒各位作者,向《中国循环杂志》投稿,一定要登录中国循环杂志官方网站
http://www.chinacirculation.org
进入“作者投稿”,在“作者投稿管理平台”中投稿。
本刊联系电话:010-68331146、010-88396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