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4-07 23:48:35来源:中国循环杂志阅读:16次
葛均波 院士
近代心血管医学史,其实就是一部心血管创新的发展史。在这一创新历程中,从Forssman 完成第一例心导管手术,到Gruentzig 完成第一例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再到Andersen 设计第一个经皮介入瓣膜装置,医生始终处于主体和核心地位,医生的创新理念和牺牲精神推动了心血管技术的每一次革新。
纵观中国当前的心血管医疗现状,尤其是心血管医疗技术与器械行业,中国已经步入创新发展之路。随着国家产业转型,医疗器械领域受到广泛关注,2014 年CFDA 发布的《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批程序(试行)》更是给医疗器械创新注入一针强心剂。
伴随政府、企业对医疗器械创新的不断投入,本土企业的创新能力也不断提升。相较于早期以仿制为主的创新策略,越来越多的企业有能力对原有产品进行改进,使其产品在部分技术特点上达到世界一流的水平。微创医疗的火鸟- 火鹰- 火鹮冠脉支架就是在把握世界支架发展潮流,同时加入自主创新的良好范本。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部分医疗器械产品已经逐渐摆脱进口,如冠脉支架市场国内企业已占据了接近70% 的市场,然而在一些对于设计及工艺要求极高的器械产品如植入性起搏器方面,进口企业仍基本占据着全部市场。
不过,大量初创器械企业所研发的超前于市场的产品也让我们看到潜力。比如冷冻肾动脉消融设备、肺动脉人工瓣膜等就展示了创业者们无穷的想象力及改变世界的魄力。
我国医疗器械创新在发展的同时,亦面临挑战,不难发现当前的许多产品,或者医生的直接参与度并不高,或者医生的创新理念难以变为现实产品。
另一方面,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仅有医生的创新理想还远远不够,心血管技术的进一步发展,需要整个创新产业链的闭环运行,即医生-企业- 投资多元合作与互动,构建以医生为核心的中国心血管创新发展的生态圈。
当前心血管技术产- 学- 研- 医多方合作的热情及深度均远不及欧美发达国家。建立创新合作平台正是提升多方合作的大胆尝试,通过该平台的建立,希望能够为医疗器械创新提供贯彻始终的一站式支持,使医院、大学、企业能发挥各自优势,研制更符合市场实际需求同时具有创新性的医疗器械。
医疗器械创新中医生的作用同样贯彻始终,从提出实际需要、试验论证到临床应用,每一个环节都有医生的身影。
然而,医生在临床工作迸发的灵感和创意往往很难最后转化为产品,因为医生很难寻找到志同道合的工程师及其他合作伙伴,而且在申请专利、临床研究、审批上亦常常步履维艰。中国心血管医生创新俱乐部(Center for Cardiovascular Innovation,CCI) 正因此应运而生,其宗旨正是帮助那些有志于创新的青年医生,使其能在工作之余投入介入器械研发,将乍现的创意转化为产品,实现梦想。
总之,我国心血管创新整体正处于快速上升的通道上,医生将是创新体系的核心,激活医生创新潜能,将使我国心血管创新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相信不久的将来,更多“Designed in China”的产品会出现在世界舞台上,为人类的健康造福。
转载:请标明“中国循环杂志”
“很多疑难复杂病例,一个医生一生也只能见到一次。”而《GAP-CCBC精彩病例荟萃2015》就是这样一本书。
长按图片,显示识别二维码,或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即可进入购买流程:
关于非法网站冒用我刊名义进行征稿的特别提醒
近期我们发现一些网站冒用“中国循环杂志”名义征稿,并承诺“职称论文权威快速发表”。
我刊郑重提醒各位作者,向《中国循环杂志》投稿,一定要登录中国循环杂志官方网站
http://www.chinacirculation.org
进入“作者投稿”,在“作者投稿管理平台”中投稿。
本刊联系电话:010-68331146、010-88396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