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4-13 15:43:50来源:中国循环杂志阅读:21次
“千县万医”专栏
威海站
病例报告者:威海市立医院急诊科 鲁永花
患者女性,44岁,主因“劳累后胸痛4年,加重1个月”入院。
现病史:患者于4年前每于快步行走、爬坡时出现胸痛、为胸骨后灼烧样痛,每次持续3-5分钟,休息2-3分钟即可缓解,可忍受。无放射痛,无嗳气、反酸,无发热、咳嗽、咳痰,无大汗、恶心、呕吐、腹痛、黑朦、晕厥、意识障碍,曾在我院心内科就诊,行动态心电图检查提示ST-T改变,心率快时明显,考虑冠心病。
于2011年10月曾于北京阜外医院就诊,行冠脉造影:冠脉血管未见异常。此后间断服用“酒石酸美托洛尔、地尔硫卓”等药物,症状仍有反复发作。
近半月来感前述症状加重,平路步行50米患者即出现胸痛症状,疼痛性质同前,无放射痛,休息后症状可缓解,伴胸闷、双膝关节酸胀,在家未行特殊处理。
因反复胸痛发作,今为进一步明确诊治来我院,门诊以“胸痛原因待诊不稳定性心绞痛?”收入院。自发病以来,食欲正常,睡眠正常,大小便正常,体重无减轻。
门诊行平板运动试验结果阳性,心肌血流灌注显像检查提示,左心室前壁局限性血流放射性分布稀疏,结合患者病史,考虑局部缺血可能性(小范围)。冠脉造影显示,冠脉血管未见明显异常。
既往无高血压病、糖尿病病史。
体格检查:脉搏78次/分;血压120/80 mmHg;呼吸20次/分,肺部无干湿性啰音。心率 78次/分,律齐,无杂音及额外心音。
辅助检查:血常规正常,Cr 78 μmol/L,K+3.9mmol/L,心肌酶谱(-),凝血功能(-)。入院后发作时心电图表现为ST段下移T波倒置。
超声检查示,各房、室腔内径正常范围,左心室壁不厚,运动协调,静态下未见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各心瓣膜结构及启闭未见异常。二尖瓣组织多普勒频谱Aˊ峰高于Eˊ峰。提示左心舒张功能减退。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不稳定型心绞痛
心功能I级(NYHA分级)
轻度贫血
患者入院后,给予生活方式等干预并避免过度劳累,常规给予治疗心绞痛药物但无效。为何患者冠脉造影的结果与心电图表现不一致?心绞痛症状典型,冠脉无明显狭窄,甚至冠脉正常?
患者在上级医院还接受了FFR、冠脉血流储备(CFR)和微循环阻力指数(IMR)等相关检查。
CFR反映整个冠脉系统的功能状态,正常值3-6,心外膜血管无狭窄时,CFR<2.5提示微循环异常。IMR被定义为指示剂平均传导时间与灌注压的乘积,正常值25U,>33U提示微循环异常。
就该患者而言,其检查结果显示,FFR值为0.82,CFR值为1.9,IMR值为68U,均提示患者冠脉微循环障碍。
结合患者临床状况和相关检查,最终确诊为微血管心绞痛。于是加用尼可地尔5 mg,口服每日三次,胸痛症状明显好转,日常活动不受限。
稳定心绞痛表现为冠脉固定狭窄或动力性狭窄,而微血管心绞痛则表现为冠状动脉微血管功能异常。
鲁永花认为,在冠心病的治疗中,除了关注心外膜大血管的开通外,对微循环也必须重视,对于心绞痛患者,应从临床、解剖影像和血管功能三方面综合分析,确定心肌缺血的存在和程度,鉴别冠脉循环各个部位的病变与心肌缺血的关系,抓住主要环节,制定正确的治疗策略。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崔锦钢教授指出,临床上年轻胸痛女性常会伴有前降支开口病变,心电图也会有异常表现。
由于该病例没有显示动态冠脉造影结果,前降支局限性开口病变不能排除,此外回旋支和前降支由于角度问题影像上常会重叠,容易遗漏这种局限性开口病变的诊断。
就冠脉造影正常而心绞痛症状典型的患者,也常称之为“心脏X综合征”。患者往往心电图、心肌灌注等负荷检查结果阳性,而冠脉造影显示冠脉正常或无意义的阻塞性病变。对于这种冠脉微血管功能障碍病变,β阻滞剂首选,此外尼可地尔以及某些中药制剂如通心络等都可予以合理给药。
阜外医院康连鸣教授表示,临床上,前降支病变确实较为常见,而且靠近左主干的病变也往往被忽略。就心脏X综合征而言,多见于女性,有研究显示,与雌激素受体降低相关,即使患者雌激素水平仍在正常范围。临床上也常用β受体阻滞剂、钙拮抗剂以及尼可地尔等药物来治疗。
但她指出,心脏X综合征的发生机制等尚不完全清楚,是冠状动脉性心脏病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临床生涯同进步
敬请关注“千县万医”病例讨论专栏
想评论:请点击微信文末最下端右侧“写留言”。
相关阅读:
【“千县万医”走进濮阳】老妪三支病变遭遇乳腺癌,PCI后切“癌“抗栓治疗有讲究
【"千县万医"走进南充】PCI治疗左主干闭塞致心梗患者术后死亡
转载:请标明“中国循环杂志”
“很多疑难复杂病例,一个医生一生也只能见到一次。”而《GAP-CCBC精彩病例荟萃2015》就是这样一本书。
长按图片,显示识别二维码,或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即可进入购买流程:
关于非法网站冒用我刊名义进行征稿的特别提醒
近期我们发现一些网站冒用“中国循环杂志”名义征稿,并承诺“职称论文权威快速发表”。
我刊郑重提醒各位作者,向《中国循环杂志》投稿,一定要登录中国循环杂志官方网站
http://www.chinacirculation.org
进入“作者投稿”,在“作者投稿管理平台”中投稿。
本刊联系电话:010-68331146、010-88396014